《空气成分》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姓名

冯利枝

学校

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七中学

学段

初中

学科

化学

联系电话

13789645323

教材版本

所在章节

科粤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     2.1 《空气的成分》

作业类型

课前导入+课中作业+课后作业

作业功能

诊断、巩固、提升

 

课标要求

1. 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3.参与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能从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步骤方面进行合理的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2.1《空气的成分》第一课时

知识要点

学科能力标准

能力水平(相关行为动词)

 

空气的

成分

能说出空气主要成分

说出、知道、列举、记住

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认识、了解、看懂、识别、理解、区分、辨认、说明

能用空气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判断、解释、说明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能简单设计实验方案

猜想假设、简单设计

能对实验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

分析、推断

 

 

 

作业作为常规教学的主要环节,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为切实提高作业质量,同时体现“双减”工作提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要求,我们要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精选习题,控制时长。课堂作业与课后作业相辅相成,梯度设置,充分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和提升的功能。

课中作业:学生在课上与同学相互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课后作业:基础类+提升类

学困生:必须完成基础类作业的1-4,以确保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中等生:必须完成基础类,能力提升作业尽量完成,这样在确保完成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

优等生:基础类作业和能力提升作业必须全部完成,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加工。

 

 

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作业目标,现将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呈现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空气的成分,说出各成分的大致含量;
  2. 初步体验简单的实验设计,并能够对观察的实验现象加以描述,对相关的实验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试验方法,并了解如何分析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化学史,明确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探究实验成功的基础,体会科学发展的艰难与曲折

教学重点:

1.空气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

 

 

知识水平空气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对空气已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空气的存在空气中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等

心理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善于发问,善于质疑的阶段,他们求知欲强。

 

 

 

1. 认识空气的成分及其各成分的含量;

2.体验简单的实验设计,并能够对观察的实验现象加以描述,对相关的实验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

3. 参与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能从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步骤方面进行合理的分析;

4.通过了解化学史,明确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探究实验成功的基础,体会科学发展的艰难与曲折

 

1.通过课中作业,问题之间紧密衔接,逐步递进,学生相互讨论、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通过基础作业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认识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了解空气的发现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体会科学发展的艰辛与曲折;

探究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现象及分析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注意事项。

2.提升作业二选,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完成,通过能力提升拓展学生的知识,完成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对信息加工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设计

(一)课前导入:

猜谜语:说是宝,真是宝,动物植物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

请问这种物质是什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课中作业

板块空气的成分(指向学习目标1)

问题1:你能用实验或列举实例说明空气的确实存在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空气就在我们身边

问题2:空气是一种物质还是多种物质组成的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知道空气是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

问题3:你知道空气中哪些成分呢?

设计意图了解空气的成分

问题4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多少呢他们的含量指的是质量分数还是体积分数呢?

设计意图了解各成分的含量并知道各成分的含量指的是体积分数

 

 

题目序号

作业指标

目标指向

考查要求

能力级层

评价标准

问题1

1

 

 

基础类

 

列举

1.能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空气的存在,并且了解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2.知道空气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问题2

1

认识

问题3

1

知道

问题4

1

认识

板块二:空气发现史(指向学习目标4

阅读空气发现史,思考:

问题1:拉瓦锡在什么样的装置进行的实验

设计意图了解该实验装置必须是密封状态。

问题2:拉瓦锡的实验中为什么汞液面会上升

【设计意图】知道拉瓦锡实验的原理,为后面“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奠定基础。

问题3:拉瓦锡的实验中,什么现象能够说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设计意图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题目序号

作业指标

目标指向

考查要求

能力级层

评价标准

问题1

4

 

基础类

了解

1.通过阅读空气发现史,明确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探究实验成功的基础,体会科学发展的艰难与曲折

2.了解拉瓦锡的实验原理,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的分析。

问题2

4

知道

问题3

4

学会分析

板块三:模拟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指向学习目标2、3

问题实验原理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试验方法

问题二:你们观察到了哪些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准确的描述实验现象

问题三:通过实验现象你能得到哪些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够总结出相关的实验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四:你能总结该实验注意事项和分析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吗?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实验事项并对实验误差分析,培养学生总结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题目序号

作业指标

目标指向

考查要求

能力级层

评价标准

问题1

3

 

 

基础类

了解

1.能够对观察的实验现象加以描述,对相关的实验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

 

2.能从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步骤方面对实验作出合理的分析和评价

问题2

2

学会、观察、记录

问题3

2

学会分析

问题4

3

总结分析

 

)课后作业

基础性作业·必做

1.最早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这一结论的科学家是(  )

A.英国科学家道尔顿         B.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C.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    D.瑞典化学家舍勒

【答案】B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化学史,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

题目来源:学科网

2.【2008.大庆汽车安全气囊内的物质能在碰撞后10毫秒内生成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该气体是(  )

A.氧气        B. 稀有气体      C. 氮气    D.二氧化碳

【答案】C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际情境完成空气成分及其含量的考查

3.夏天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瓶身变得潮湿,说明空气中含有(  )

A.水蒸气    B.氧气    C.氮气   D.二氧化碳

【答案】A

设计意图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题目来源:课后练习第3题

4.【改编】下图装置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thumb.1010pic.com%2Fpic5%2Fupload%2F201310%2F5284de832a005.png&refer=http%3A%2F%2Fthumb.1010pic.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69723561&t=b5c782ce1e7e4f4e2bb5ec42f44cc3fe

A.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B.该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C.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雾   D.通过该实验还可以推断氮气的一些性质

【答案】C

设计意图能正确的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证据推理意识。

5. 某班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集气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集气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

积的1/5,乙同学的集气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甲同学使用的红,可能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空气受热从导管

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时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空气受热逸出

A.   B.    C.    D.

【答案】D

设计意图】熟悉“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知道误差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目来源:学科网

能力提升作业】(二选一)

6.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的热量来源于铁粉的氧化(铁粉与氧气反应)。有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装置如图(6-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积为250ml)中的水的体积为45ml(铁粉消耗的水忽略不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使用数量不足

C.通过本次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9.6%

D.不用等到温度计读数恢复到实验前的温度就可以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答案】D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考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完成知识迁移

题目来源:豆丁网

7.【改编】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做了改进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选用实际容积为4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中进行实验。

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www.gpbctv.com%2Fuploads%2F20210704%2F1625410165BvRy8a.jpg&refer=http%3A%2F%2Fwww.gpbctv.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69791879&t=06db5222d62ccc2213ebaad72f9ac793

(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体积为25ml的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能返回至原处,则说明:              

(2)实验时,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白磷燃烧结束后,试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注射器活塞会从原来的20ml处移动,最终停留在约

     ml(填整数)刻度处若不用弹簧夹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可以观察到注射器活塞先向      移动(填“左”或右或“不”下同),再向       移动。

(3)你认为改进后的实验有何优点                      (写一条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改进实验装置,进一步提升学生在陌生的情境下获取信息的能力,灵活应用知识,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增强保护环境意识,培养学生对实验评价的能力

题目序号

1

2

3

4

5

6

7

目标指向

4

1

1

2

2

3

3

能力级层

体会

认识

解释

分析、

分析

分析

分析应用

 

作业效果与反思

1、完成情况:作业93%的学生是可以完成的,课后作业95%左右的学生可以在完成基础题中的1-4题,85%的学生可以完成第5题,80%的学生完成能力提升的第6题,70%的学生完成第7题.

2、效果分析与反思

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的1-4题简单,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夯实基础。课后第5题误差分析,学生对偏大误差不能准确地分析出来,7题是填空题,这样学生在书写答案的过程中不能完整或者是正确的书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准确的运用化学用语还有的同学对改装后的装置原理有点理解不了,这也反映出学生在知识迁移和获取信心的能力有待提高

从学生完成情况分析,作业内容全面,覆盖了本课时节知识点,且重难点突出,梯度设置,整体比较合理,同学们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学习,符合“增效减负”的作业设计初衷,且将能力培养和科学素养培养贯穿始终。